探寻牙膏管之路全塑复合软管有搞头一
探寻牙膏管之路 全塑复合软管有搞头(一)
牙膏是人们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品,在牙膏功能不断增强,种类不断增多的情况下,牙膏的包装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软管包装,虽然看似不起眼,但却引起了许多包装印刷厂家的注意,并成就了许多企业。本文以上海白猫有限公司上海牙膏厂为例,带您探寻牙膏软管的发展之路。在此,对上海牙膏厂高级工程师郑剑伟先生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
铝管撑起一片天
据郑先生介绍,上海牙膏厂的前身是1912年成立的中国化学工业社,主要生产一些日化产品,如三星牙膏、三星肥皂等,解放以后改名为上海牙膏厂,专门生产牙膏。最初使用铅锡材料制作的软管包装牙膏,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才开始使用铝管包装。
当时,受到印刷方式的限制,牙膏管只是采用凸版印刷方式印刷一些文字和色块,而没能印刷图像。即使印刷文字,其质量也不高,大字印刷得比较粗糙,小字还是印不了。比如上海牙膏厂自己生产的“中华”牙膏和“美加净”牙膏,其牙膏管的表面上就只有品牌名称。“中华”牙膏的底色是黄色的,字是红色的;“美加净”牙膏的底色是白色的,字是红色的。由于受到了技术水平的限制,铝管成为牙膏管的惟一选择。
复合软管初现
铝管一统天下的状况维持了很长时间,大约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国外市场上出现了用铝塑复合软管材料生产牙膏管的技术。作为国内牙膏行业老大哥的上海牙膏厂首先洞察到了这个先机,开始研究复合软管制管线,但到了80年代中期,却发觉复合软管制管设备在国内施展不开。对此,郑先生总结了两点原因。
(1)原材料短缺
复合片材在中国市场上是一片空白,原材料的短缺导致制管生产线运转不起来。
(2)技术落后
当时国内比较强调自力更生,所以上海牙膏厂并没有走出国门,有一种闭门造车的感觉,导致复合软管制管与印刷的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使复合软管生产线搁浅。
复合软管再现
到了80年代后期,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全面实施,国内牙膏产量已近10亿支,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有部分出口。这一时期,功能性牙膏的开发也加快了速度,在人们对洁齿和防治牙病要求并重的情况下,各种药物牙膏应运而生。当时的药物牙膏已有3亿支左右,占总产量的30%,并成为以后牙膏的发展趋势。
药物牙膏的出现,立即使铝管的弊端暴露了出来。因为药物牙膏中所含的一些成分会与铝管发生化学反应,使用铝管包装的药物牙膏中会出现斑点等质量问题。
要想大力发展药物牙膏,就必须解决以上问题。于是,上海牙膏厂在制作好的铝管内壁喷涂了一层很薄的像塑料一样的特殊物质,把牙膏和铝层隔离开。但是喷涂的均匀性问题不好解决,国际上也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所以采用喷涂技术虽然减轻了以上质量故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90年代初,采用复合软管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上海牙膏厂选择了复合软管作为牙膏的包装,并从瑞士AISA公司引进了复合软管制管设备,成为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据郑先生介绍,上海牙膏厂的选择并非空穴来风,主要基于以下3方面的考虑。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